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96,91国高清在线,欧美日韩高清国产aⅴ一区,在线观看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sub id="e1sa3"></sub>

    <pre id="e1sa3"><del id="e1sa3"></del></pre>
    <noscript id="e1sa3"></noscript>

      新疆信息港歡迎您!

      新疆信息港
      新疆信息港 > 科技 >G7 ThinQ 體驗:撥開「劉?!?,這才是 LG 的真旗艦

      G7 ThinQ 體驗:撥開「劉?!梗@才是 LG 的真旗艦

      2020-10-26 05:30:03
      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閱讀:-

      感謝 iPhone X,讓我們見證了一個完美的 2018 上半年。iPhone X 刮起的劉海風掀起了「異型屏」和「非異型屏」的論戰(zhàn),將屏占比的競賽推向了高潮,也意外地讓我們收獲了一個百花齊放的 20...

      G7 ThinQ 體驗:撥開「劉?!?,這才是 LG 的真旗艦

      感謝 iPhone X,讓我們見證了一個完美的 2018 上半年。

      iPhone X 刮起的劉海風掀起了「異型屏」和「非異型屏」的論戰(zhàn),將屏占比的競賽推向了高潮,也意外地讓我們收獲了一個百花齊放的 2018 上半年:我們見證了華麗轉(zhuǎn)身的 vivo NEX 和 OPPO Find X,也迎來了 8 周年里程碑式的小米 8 和魅族「夢想回歸」的 15 系列,此外當然還少不了 Android 標桿 S9 系列。

      似乎只有 LG G7 ThinQ 是這場智能手機盛宴中唯一的落魄者。

      G7 ThinQ 體驗:撥開「劉?!?,這才是 LG 的真旗艦

      LG G7 ThinQ,這部已經(jīng)悻悻退出國內(nèi)市場的 LG 的年度旗艦之一(LG 奉行 G 系列和 V 系列雙旗艦),是第一部跟風 iPhone X 的主流國際品牌的旗艦機型。從確定將采用劉海屏的那一刻起,G7 已經(jīng)注定將成為爭議的中心;而在 5 月 3 日正式發(fā)布之后,幾乎所有的評論都不認為 G7 可以為 LG 扭轉(zhuǎn)乾坤。

      其實仔細分析,相比于三星和 HTC,LG 率先采用劉海屏才是最符合劇本的:三星有不變的資本、HTC 無求變的動力,只有求生欲強烈的 LG 才會劍走偏鋒。

      #

      在分享 G7 的體驗之前,我一直在想,「旗艦手機」的定義是什么?

      「蘋果旗艦」,是永不跟隨的氣質(zhì);「三星旗艦」,是豪華、均衡的配置;「小米旗艦」,是低價也高配;「OV 旗艦」,在 Find X 和 NEX 之后,是猝不及防的黑科技。而「LG 旗艦」呢?從 G2 后置實體鍵,到 G5 模塊化,再到 G6 錯過旗艦驍龍 835,LG 一直在求變,但是卻一直都猜不對市場主流。

      G7 ThinQ 體驗:撥開「劉?!?,這才是 LG 的真旗艦

      劉海屏確定了 G7 是 LG 近年來第一款不「非主流」的旗艦機。

      跟風劉海屏的代價是,點亮屏幕的 G7 和 iPhone X 的重合度非常高。相同的劉海屏,如出一轍的 2.5D 屏幕和中框,長寬比更高的 G7 看起來就像是一部加長版的 iPhone X(G7 整機長寬比為 19.2:9,iPhone X 整機長寬比為 18.2:9)。

      和所有心虛的劉海屏 Android 機型一樣,G7 也在系統(tǒng)設置中提供了隱藏劉海的選項。隱藏之后,劉海的缺口對 G7 屏幕的割裂感降到最低。由于 LCD 屏幕顯示黑色不夠純粹,所以在隱藏之后 G7 劉海兩側(cè)屏幕稍有色差、不能達到完美的一體感,但是實際體驗中稍許的色差對整體屏幕體驗的影響其實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G7 ThinQ 體驗:撥開「劉?!梗@才是 LG 的真旗艦

      如果忽略劉海,G7 的這塊 LCD 屏幕堪稱完美無缺。

      LG 為 G7 配備的是一塊 19.5:9 的 3K(1440 x 3120)IPS LCD 屏幕,這塊屏幕不只是細膩(ppi 達到 564),而且色彩還原度高,同時支持 HDR10 和杜比視界(Dolby Vision)兩種 HDR 標準。之前在 HTC U12+ 的體驗文中,我曾經(jīng)稱贊過 HTC U12+ 的 Super LCD 屏幕幾乎完勝 Super AMOLED 屏幕,而 G7 ThinQ 的表現(xiàn)只會比 U12+ 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相近亮度下,同時支持 DCI-P3 寬色域顯示的 LG G7 和 HTC U12+ 的色彩還原能力沒有太大的差距,但是 G7 色彩顯示的明度和飽和度相對 U12+ 更高,所以畫面顯得不僅色彩豐富,而且通透、干凈,同時也保留了更多的畫面細節(jié)。

      G7 ThinQ 體驗:撥開「劉?!?,這才是 LG 的真旗艦

      同等亮度下 G7 與 HTC U12+ 屏幕對比

      G7 ThinQ 體驗:撥開「劉海」,這才是 LG 的真旗艦G7 ThinQ 體驗:撥開「劉?!?,這才是 LG 的真旗艦

      色彩顯示上的差異讓 G7 看起來更像是冷色屏,U12+ 更像是暖色屏,但是其實 G7 在暖色調(diào)顯示上也不落下風(左為 HTC U12+,右為 LG G7)

      同為可以與 Super AMOLED 一較高下的頂尖 LCD 屏幕,G7 ThinQ 的屏幕相比于 U12+ 的另外一個優(yōu)勢是更高的亮度。U12+ 雖然在色彩表現(xiàn)上幾乎超越 iPhone X,只是相對亮度過低,而 G7 的屏幕亮度補足了 U12+ 的 Super LCD 屏幕亮度的短板,在開啟自動亮度情況下瞬時最高亮度甚至可以達到 1000nits。

      跳過 U12+,G7 這塊 LCD 屏幕才是當前顯示效果最好的一塊手機 LCD 屏幕(去掉 LCD 把 OLED 囊括進來同樣成立)。

      G7 屏幕的邊框黑邊控制得比較出色,左右邊框超窄,雖然「下巴」依舊,不過相比于其他機型 ,G7 的下邊框?qū)嶋H寬度更窄,只是因為 G7 機身整體長寬比更高,所以拉長的機身襯托得下巴比較寬而已。因為邊框窄、屏幕長,G7 邊框黑邊對屏幕實際體驗的影響遠小于小米 8 和 HTC U12+ 等機型。

      G7 ThinQ 體驗:撥開「劉海」,這才是 LG 的真旗艦

      左為 G7,右為小米 8

      #

      長寬比強加給 G7 的「錯覺」并非只有看似更寬的邊框黑邊,單從參數(shù)來看,可能絕大多數(shù)人會誤以為 6.1 英寸屏幕的 G7 又會是一款典型的大屏手機,但是事實上 G7 的機身寬度僅僅只有 71.9mm。和其他大屏 Android 旗艦不同,G7 選擇將屏幕長寬比直接從 G6 的 18:9 拉升到了 19.5:9,而「6.1 英寸」更多是被 G7 超長的機身長度撐起的。本質(zhì)上來說,G7 仍然是一款可以單手操控的小屏手機(G7 和魅族 15 的屏幕比例是兩個極端,體驗同樣也是)。

      如果僅僅以單手握持的要求來看,上到 6.59 英寸的 vivo NEX,下到 5.8 英寸的 iPhone X 幾乎都可以達標,但是 G7 的握持感是建立在可以「優(yōu)雅」操控的基礎(chǔ)上。

      G7 ThinQ 體驗:撥開「劉?!梗@才是 LG 的真旗艦

      以 G7 的寬度 / 厚度和的重量,加上 2.5D 屏幕和弧形邊框 / 后殼,單手握持是 G7 不會壓到大拇指肌肉(拇短展?。瑢ξ襾碚f,這是衡量一部手機是否適合單手操控的決定性條件,因為壓到大拇指肌肉就意味著大拇指劃屏受到束縛,而且在劃屏和輸入的時候非常容易誤觸屏幕。

      所以,即使 G7 搭載的原生 Android 8.0 對手勢操作的支持不如 MIUI 友好,但是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更傾向用 G7 在擁擠的地鐵上單手閱讀公眾號文章或者打字回復微信消息,而不是小米 8。事實上,G7 近乎完美的長屏幕、優(yōu)雅的握持感讓閱讀這件事變得非常美好。

      G7 ThinQ 體驗:撥開「劉?!?,這才是 LG 的真旗艦

      #

      19.5:9 的長屏幕帶的另一個優(yōu)勢是游戲時更寬的視野,比如在《王者榮耀》或者《絕地求生》中,G7 的「帶魚屏」左右兩側(cè)能夠顯示稍寬的視野,對重度游戲玩家來說也是一種先發(fā)優(yōu)勢。

      G7 ThinQ 體驗:撥開「劉?!梗@才是 LG 的真旗艦

      G7 搭載了驍龍 845 處理器,區(qū)分 4GB 內(nèi)存(G7 ThinQ)和 6GB 內(nèi)存(G7+ ThinQ)版本。從游戲感受來說,G7 能夠保證非常不錯的整體體驗,不過和其它頂尖旗艦機型對比,G7 在游戲性能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同是驍龍 845 + 6GB 內(nèi)存的配置并開啟多線程,《王者榮耀》開啟高幀率模式下 HTC U12+ 幾乎可以達到和經(jīng)過優(yōu)化的旗艦版 NEX(驍龍 845 + 8GB)相匹配的高幀穩(wěn)定畫面輸出,G7+ ThinQ 卻容易出現(xiàn)掉幀和卡頓情況,團戰(zhàn)的幀率抖動非常明顯。

      如果不考慮游戲這種「燒機」操作,日常使用時 G7 偶爾也會感覺有稍許性能不足,比如使用 APP 修圖時,G7 會出現(xiàn)比較比較明顯的遲鈍感,而且,G7 也確實存在國外用戶詬病的相機成像速度慢、面部解鎖速度慢的問題。雖然倒并不至于說是多影響日常使用,但是這些小毛病還是反映 G7 在硬件和軟件調(diào)試方面可能存在一些疏漏。

      G7 ThinQ 體驗:撥開「劉海」,這才是 LG 的真旗艦

      G7 的前置鏡頭像素為 800 萬,后置的雙攝主鏡頭組合為雙 1600 萬像素的 f/1.6 主鏡頭搭配 107° 廣角 f/1.9 副鏡頭,雖然支持廣角拍攝、激光對焦以及多種拍攝模式,但是 LG 對這組雙攝的調(diào)試也存在問題,它們的成像不夠銳利,自動曝光控制也并不太好。

      G7 ThinQ 體驗:撥開「劉海」,這才是 LG 的真旗艦G7 ThinQ 體驗:撥開「劉?!梗@才是 LG 的真旗艦G7 ThinQ 體驗:撥開「劉?!?,這才是 LG 的真旗艦

      G7 實際樣張,均為手動模式拍攝

      #

      在幾乎所有主流廠商都在棄之如敝履時,只有 LG 和 HTC 的旗艦機型還在堅持優(yōu)化音樂體驗。G7 上依然搭載了 LG 自 V20 延續(xù)而來的 Quad DAC 高保真 Hi-Fi 芯片,同時也還支持 DTS:X 3D 環(huán)繞音效。就實際體驗來說,開啟 Quad DAC Hi-Fi 和 DTS:X 之后 G7 的輸出音效也還是遠達不到 Hi-Fi 級別,但是至少來說音效增強和聲音包圍的體驗是普通智能手機所難以企及的。

      G7 ThinQ 體驗:撥開「劉?!梗@才是 LG 的真旗艦

      G7 給我更大的驚喜是被普遍忽視的 Boombox 揚聲器。

      首次搭載在 G7 上的 Boombox 揚聲器和 HTC U12+ 的 BoomSound 采用的是相同的原理,也是將手機整體機身作為放音腔體以營造出更為強勁澎湃的音效,不同的是 U12+ 搭載的 BoomSound 采用了雙揚聲器,而 G7 僅僅采用了機身底部單揚聲器。按正常的要求,G7 首秀的 Boombox 能稍稍提升外放音效就足夠令人滿意了,但是匪夷所思的是,就實際體驗效果來看 Boombox 音量和音效似乎都已經(jīng)超越了 HTC 沉淀多年的 BoomSound:雖然 G7 上搭載的 Boombox 只采用了單揚聲器,但是音量更大,而且低音效果比 BoomSound 更震撼。

      G7 ThinQ 體驗:撥開「劉?!?,這才是 LG 的真旗艦

      因為音量高、震顫大,G7 平放時甚至可以帶動桌面共振,所以理論上整張桌子都可以成為 Boombox 的發(fā)聲單元——實際上這么用真的有效果,而且低音增強特別明顯,尤其是在帶抽屜的木質(zhì)桌子上。

      #

      對于 LG 而言,Boombox 幾乎不會對 G7 的銷量產(chǎn)生任何正面影響,但是這一點「正體驗」至少讓我們看到了 LG 依然在繼續(xù)創(chuàng)新。雖然將就了劉海屏,但是在上手體驗 G7 之后,我完全不能茍同外界對 LG「隨大流」的評價,因為 G7 依然是一部有個性的智能手機——近乎完美的屏幕,一流的工業(yè)設計,令人驚喜的細節(jié)創(chuàng)新,G7 展現(xiàn)了 LG 對「旗艦手機」終于趨近主流需求的定義,雖然它也并非十全十美。

      G7 ThinQ 體驗:撥開「劉?!?,這才是 LG 的真旗艦

      LG 放棄國內(nèi)市場意味著國內(nèi)用戶可能很難體驗到 G7,這對國內(nèi)用戶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遺憾。但是,G7 為經(jīng)歷了從 G4 到 G6 的沉淪的 LG 留下了懸疑,也許在未來我們可以說一句:「別來無恙,LG!」

      推薦閱讀:南方在線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企業(yè)觀點,與新疆信息港無關(guān)。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